【推荐】医疗设备「国货之光」:东软医疗高研发投入成资本市场关注点-东软集团市盈率是多少

来源:经理人杂志 文:刘项

医疗设备领域的“国货之光”,未来可期。

一场疫情,对全球各国的医疗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这场“战疫”过程中,各国医药、医疗器设备企业乃至医疗健康产业链的实力,也构成战胜疫情的重要砝码。而我国能够在全球范围率先有效控制疫情,始终离不开中国大型医疗设备企业的努力。

在医疗设备公司层面,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主导建立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联盟”有效解决了临床医生不足等问题,提高了新冠肺炎的诊疗效率。

6月28日,在与总理的一次视频连线会议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东软医疗董事长刘积仁博士介绍,“疫情爆发后,从接到第一台CT的紧急需求开始,

东软医疗发现CT检测是新冠肺炎诊断的有效手段。”

“东软医疗连夜组建了应急指挥中心,尽全力保障相关医疗设备的供给,并向武汉雷神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捐赠了两台总价值2700万元的高端CT设备和软件。”刘积仁介绍道。

若把时间线放得更长一些,中国医疗领域高端装备的发展路径,也走出了一条从代工到自主创新、突破垄断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20多年专注于医疗设备的东软医疗选择登陆科创板,凭借其在研发领域的持续努力、生产能力以及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国内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再次引起了市场热切关注:公司会成为科创板中医疗设备版本的恒瑞医药吗?

打造第一个CT自主品牌,东软医疗迎来行业高速发展期

中国第一台国产品牌CT,正来自东软医疗。

自1997年的第一台CT至今,东软医疗在CT领域的技术已有20余年的积累,与此同时,依靠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产品线不断丰富,实现了从单一CT产品到完整的医学影像产品系列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传统大型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影像器械,曾一直由西方传统巨头公司把持——GE医疗、飞利浦和西门子医疗,被称为传统大型医疗器械的“GPS三巨头”。随着以东软医疗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垄断,且市场占比不断攀升。

截至2019年底,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简称“沙利文”)数据显示,东软医疗在中国市场的CT设备保有量为 2573 台,

占中国市场保有量的 10.4%,位列国产品牌第一

不仅如此,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医疗影像器械市场有着更高的增长速度以及广阔的成长空间。

根据沙利文提供相关数据,2019年中国该市场规模为824亿元,

比2015年的509亿元增长了62%;而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仅为11.6%。

未来五年,沙利文预计中国市场的增速仍将继续高于全球市场。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企业想要保持领先地位,研发实力已经被证明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通常来讲,研发也意味着更高的投入和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如何平衡资本、研发和销售,是所有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全球角度来看,医疗设备产业巨头似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集团独立,借力资本市场。

高端医疗设备业务独立已是产业趋势

对于“GSP三巨头”来说,选择将其医疗板块独立,依靠资本市场获得更大更专业的投资支持,成为企业发展走向垂直、专业领域的关键一步。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资本市场对专业板块的估值差异——通常来讲,更受资本青睐的科技和医疗板块,估值要高于工业制造等传统行业。

2018年3月,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登陆法兰克福交易所,成为当年该所最大的IPO项目之一。上市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股价上涨了约27%,被认为是当年德国DAX指数表现最好的几家公司之一。

不知是否从西门子医疗的上市得到了启发,就在同一年的6月,三巨头中的GE医疗(GE Healthcare)也宣布,将医疗业务成为独立的医疗公司。消息宣布后,GE第二天股价上涨8%。

“三巨头”中的飞利浦则是更早通过另一种方式将医疗健康独立。2014年9月,飞利浦集团宣布剥离公司起家的照明业务使其“自立门户”,集团原有的医疗保健和消费生活业务合并为一家新公司,即飞利浦健康科技(HeathTech),专注在医疗和健康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完成医疗业务独立的西门子和飞利浦来说,战略上清晰的定位为其接下来在医疗领域的外延式扩张也指明了方向。飞利浦转型后的约三年时间,技术并购案例多达18起,不断延伸其在医疗技术和数字化领域的布局。

显然,这对处于高速增长中的中国医疗设备公司,垂直、独立运营也同样符合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发展趋势。

东软医疗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从上市的母公司——东软集团(SH.600718)分立出来,并在2014年获得了弘毅和高盛等的领投和注资,几轮融资后,东软医疗进一步选择登陆资本市场。今年6月底,东软医疗正式递交了科创板的上市资料,而距离科创板“周岁生日”也不过相差一周左右的时间。

一年时间里,超过100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科创板的设立为中国七大产业板块、专注于战略新兴科技和创新的企业提供了比A股主板更便捷、门槛更低的融资渠道,东软医疗所在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也属于其中之一。

高研发投入超同业,市值表现可期

东软医疗的招股书显示,东软医疗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2.1.2条第一款之

(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2019年,东软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9.25亿元,实现净利润8265.27万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符合该上市标准。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再次

明确申报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相关指标,

即同时符合下列 3 项指标的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

(1)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 万元以上;(2)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3)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 20%,

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营业收入已无需赘述,东软医疗在研发投入比例和发明专利上的数字均远高于行业标准。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东软医疗及子公司累计共申请专利1373项

,拥有已授权专利625项,

其中,共申请发明专利1243项,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510项;在中国共申请专利1153项,拥有已授权专利488项;在美国共申请专利168项,拥有已授权专利104项;另拥有14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及55项注册商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

东软医疗的近三年的研发投入比例

。根据东软医疗招股书披露,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率近三年均超过20%以上,均高于A股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迈瑞医疗、万东医疗、开立医疗等三家公司(见下表)。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公司招股书

而据西门子医疗2019年财报显示,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约为9%、2018年为10%。目前看来,在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中,东软医疗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处于相对领先的水平,且这一比例远高于《指引》中5%的基本门槛。

除高研发投入比例外,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东软医疗在沈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美国休斯敦、韩国京畿道等多地分、子公司设有研发团队,共有研发人员9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44%。

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科技研发实力已经成为投资人评判医疗产业中企业长期潜力和重要标准。

以医药行业为例,2019年医药领域的“市值神话”恒瑞医药,尽管营业收入规模并不高于复星医药、上海医药等公司,但东软医疗目前的市值却远高于后两者。2019年,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为38.96亿元,位列医疗板块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第一位。(见下表)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对于同属高研发门槛的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这一逻辑同样适用。数据显示,医疗设备国内上市公司基于2019年财务数据的最新市盈率(PE)均高于公司所属板块平均市盈率(见下表)。

数据来源:乐咕、同花顺iFinD

相比于主板和创业板,科创板平均市盈率更高,约为99.8倍,而考虑到东软医疗的高研发投入,加上处在上升通道中的国产医疗设备行业。结合其2019年净利润数据,仅以科创板平均市盈率来计算,东软医疗的

市值已超过80亿元,远超《规则》中10亿元的标准。

多位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凭借高研发投入和市场地位,东软医疗市盈率较科创板平均市盈率上浮10%-20%,市值或将超过百亿。

医疗设备领域的“国货之光”,未来可期。

高端光学测量仪器

轴类测量机

高精度光学测量仪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1.cn/889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医疗美容概念股涨幅排行榜医疗美容上市公司龙头股有哪些?-美容行业上市公司
下一篇: 【推荐】医疗连跌4周,巨量资金借道顶流ETF布局!板块后市可期?多家机构看好中长期机会-2014年12月9日基金降幅多少